生物課堂走進自然博物館
――中學部生物教研活動紀實(一)
3月26日,對于很多初一年級同學和生物老師來說,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。好奇、興奮、愉悅……
創(chuàng)新教學理念,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,為適應學校十二五發(fā)展規(guī)劃的發(fā)展需求,各教研組紛紛開展特色教學活動,語文組的課本劇演出精彩紛呈、地理組帶領學生參觀省市氣象臺……為此,生物組也開展了相應的活動。初一年級部分同學在生物老師帶領下前往自然博物館,探秘科學世界。特色教學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,也獲得了媒體的關注。
學校發(fā)展,教學為本,希望更多的教學探索活動能夠成功展開。
以下是來自《長春晚報》3月27日的報導:
周末不去課后班還能去哪兒?
省二實驗高新學校百余學生探秘自然博物館
(本報記者 肖虹)
26日,星期六。9時,省二實驗高新學校80多名初一學生和40多名家長集中到凈月開發(fā)區(qū)的東北師范大學自然博物館(又叫吉林省自然博物館)去探秘。整整兩個小時,同學們跟隨該校的生物組老師在這里上了一堂生動的生物實踐課。
初一學生周末
最多上7個課后班
以往每到雙休日,很多學生就從學校轉戰(zhàn)到課后班。“據我們粗略統(tǒng)計,90%以上的學生上課后班,他們中有的是自愿的,但更多的是被父母安排去上的。”
昨日,記者在跟這些同學們交談時得知,他們中好多人都是推掉了課后班的課來參加實踐課的,有的同學實踐課結束后,還得接著去上課后班的課。他們覺得這次實踐課很有意義,值得上。
在記者隨機采訪的幾名同學中,一名耿同學每周末甚至要上7個課后班!記者問道:“你都上哪些課呀?”耿同學回答:“語文、數學、外語,再加上物理和化學。”記者說:“這不是5個嗎?”耿同學笑著說:“數學和英語分別有兩個課后班要上。數學的兩個班各有特色,一個講得快,一個講得細,兩個融合一下更好。”記者又問:“你喜歡上課后班嗎?”耿同學答:“還行。”記者接著又問:“這些課后班都是你自己要報的嗎?”耿同學搖頭稱:“不全是,大部分都是爸媽要求上的。”
生物課搬到博物館
學生家長都歡迎
“其實很多家長也不想送孩子去課后班,但看到別的孩子都上,也就隨大流了。”孟老師說“還有家長反映,周六周日孩子即使不去課后班,也沒別的地方可去。所以,我校生物組才決定利用周末帶學生上實踐課,帶他們游歷自然博物館,鍛煉他們的觀察和動手能力。”
據了解,這也是省二實驗高新學校生物組開展的“讓學生走出課堂 開展生物實踐教學模式”的課題研究項目。昨天是此項課題的第一次實踐活動。第一批100余名初一學生走進吉林省自然博物館,參觀學習高大的恐龍骨骼化石、逼真的長白山植被分類、模擬恐龍生活的3D、繽紛多彩的蝴蝶標本等,還自己動手制作蝴蝶標本。
激發(fā)學生求知欲
倡導素質教育
當然,開展這樣的活動是以自愿、免費和家長同意為前提的。課題組的目的,是讓廣大學生從繁重的課后班解脫出來,利用學校的現(xiàn)有資源和長春市豐富的文化展館設施,讓學生們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,拓展知識,開闊視野,培養(yǎng)觀察能力、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。
采訪中記者了解到,很多家長非常贊同這樣的教學模式的轉變,不但給予了高度的配合,還與孩子們互動。
觸摸生物化石
家長和學生一起制作動物標本
參觀蝴蝶館
興高采烈的動手制作標本
生物課堂走進自然博物館
――中學部生物教研活動紀實(二)
2011年4月9日,中學生物興趣小組八(2)年級和七(1)年級的組員在生物老師帶領下,來到吉林省自然博物館。這是生物興趣小組的第二次活動。
中國古人云:紙上得來終覺淺。讓知識在活動中呈現(xiàn),通過體驗獲取知識,這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。生物學科教師在本學期初成立生物興趣小組,開展具有學科特色的實踐活動,讓教育走出課堂,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,同時也改變教師課堂授課的傳統(tǒng)模式,發(fā)揮教師在知識學習中的引領作用。來自然博物館學習的活動共分兩批次完成,學生不僅參觀大型動物標本還動手制作蝴蝶標本。
收獲與快樂――姜薇薇老師與七(1)年級成員合影
收獲與快樂――八(2)年級全體成員合影留念
觀看大型動物標本
認真傾聽工作人員講解
動手制作蝴蝶標本
信息提供:孟祥雷、孟天嬌;上傳:李博